身处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,特别是对于一些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!
例如:宫颈癌这个“沉默的杀手”,正逐渐把魔爪伸向年轻群体,威胁着25到45岁女性的健康,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我国2022年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5万,死亡人数约5.6万,而其中15-44岁的发病人数正在逐年攀升。更触目惊心的是,临床已出现17岁确诊的极端案例,彻底打破了"宫颈癌是老年病"的陈旧认知
首先,HPV感染年轻化是核心因素。人乳头瘤病毒(HPV)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,99.7%的宫颈癌病例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。而现代女性性行为开始年龄普遍提前,增加了HPV早期感染风险。研究显示,早于16岁开始性生活的女性,患宫颈癌风险是20岁以后者的18倍!青春期子宫颈发育尚未成熟,对致癌物更为敏感,更易受到HPV病毒侵害。 其次,吸烟习惯的年轻化也推波助澜。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虽不直接刺激宫颈,但会显著增加HPV感染风险并促进病毒持续感染。年轻女性吸烟率上升,无形中为宫颈癌年轻化打开了方便之门。 再者,性行为模式变化不容忽视。性生活活跃、多个性伴侣等因素都会大幅提升HPV感染概率。而现代社会的性观念开放,客观上增加了年轻女性暴露于HPV的风险。 此外,筛查意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。许多年轻女性误以为宫颈癌与自己无关,忽视了定期筛查的重要性。当出现早期症状时,又常误认为是月经不调或其他妇科小问题,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。 接触性出血是最具警示性的早期症状之一。表现为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现点滴出血,血液可能混在白带中呈丝状或暗红色。30岁以上已生育女性如果突然出现性生活后出血,应高度警惕,立即就医检查。许多患者误以为这只是性生活过于激烈所致,结果延误了诊断0 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另一常见信号。包括月经间期的点滴出血、经期延长、经量增多,以及绝经后出血等。年轻女性常将其误认为月经不调,更年期女性则可能以为是激素波动,这种认知误区导致许多病例被漏诊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绝经后任何阴道出血都是异常现象,必须立即就医排查。 0 白带异常往往是比较晚出现的症状,但也值得关注。正常白带量少、透明或呈白色糊状。宫颈癌变时,白带量可能明显增多,变得黏稠如米糊或脓性,颜色发黄甚至发绿,伴有特殊腥臭味。随着病情进展,可能出现大量米泔样或水样白带。 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通常出现在疾病较晚期。疼痛可能在月经期、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,有时会放射至大腿部及髋关节。当癌肿侵犯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时,疼痛会变得持续而剧烈 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"终极武器",能够从源头上阻断高危型HPV感染。目前全球已有三种HPV疫苗:二价(针对16/18型)、四价(增加6/11型)和九价(再增加5种高危型)。在我国,约84.5%的宫颈癌由HPV16/18型引起,因此即使是二价疫苗也能预防大多数宫颈癌病例。 即使接种了HPV疫苗,定期筛查仍不可或缺。因为疫苗尚未覆盖所有高危型HPV,且接种时可能已存在感染。WHO建议女性从30岁开始定期筛查,而我国专家建议有性生活满3年的女性就应开始筛查。 宫颈癌筛查遵循"三阶梯"程序: 1. HPV检测和/或TCT检查(液基细胞学):初筛手段 2. 阴道镜检查:对初筛异常者进一步评估 3. 组织病理检查:确诊金标准 当筛查发现癌前病变(如CIN2/3)时,及时治疗可有效阻止其发展为浸润癌。常见处理方法包括: LEEP锥切术:切除病变宫颈组织 冷冻治疗或激光治疗:摧毁异常细胞 全子宫切除术: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的重度病变患者 治疗后仍需密切随访,因为癌前病变女性再次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。随访方案通常为每6-12个月复查HPV和TCT,持续至少20年。 线上预约流程(以常见方式为例) 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/小程序 1. 关注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众号(如“健康云”“健康颍东”“三秦数字健康公众服务”等)。 2. 注册/登录,完成实名认证。 3. 选择“HPV疫苗预约”,填写个人信息(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手机号等)。 4. 选择疫苗类型(二价/四价/九价)和接种时间。 5. 提交预约,等待短信通知或公众号确认。 线下预约流程 1. 携带材料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身份证、居住证明等)。 2. 登记信息,部分社区需现场排队或取号。 3. 等待疫苗到货通知(部分医院需先登记,到苗后电话/短信通知)。 如需更详细的本地政策,可咨询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查看官方公告! 2.规律作息,放松心情,把手机闹钟设置为23.00睡觉提醒。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,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同时,学会缓解压力,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.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久坐不动列为十大死致病元凶之一,所以每坐1小时,起身5分钟,最好的医疗是预防,最简单的养生是别久坐。 别等身体报警才后悔,定期体检,报告正常就万事大吉,聪明人投资体检,糊涂人投资医疗费。 癌症最怕的不是药,而是你的不在意——请为自己按下3秒暂停键,今天就去预约筛查!